虛室生白:古典時代的暗房觀心

明末清初,十七世紀中期,在蘇州桃花塢,潘菊旃為修煉道家導引之術,構造了一間別室,命名「月室」。
主人用垣版將月室嚴嚴周蔽,裡邊黝黑如子夜,在窗的地方開了個小隙,「倒納日景」,讓外界白日風景倒映入室——camera obscura。
這間不可思議的針孔.暗室.倒景,是借訪客魏畊的詩留下了存在紀錄。
魏畊(1614-1662),有《雪翁詩集》傳世,潘先生的月室在七言古詩〈桃花塢月室〉的序中有清楚描述。
剛進入月室,什麼都看不到,眼睛適應光線後,看到「白光乍引,纖毫悉辨,肌體之間,漸霑寒色」。魏生和幾個朋友游息其中,雖隆春盛暑,恍若在仲秋之月積雨新霽,吹起秋風,在幻影前逍遙一遊。從詩句中去看魏生所看到的倒景,是山水,主人還特別選了角度位置,透露入靈動自然。
魏生說曾聽過玄家「虛室生白」卻「未覩其理」,如今月室的經驗讓他明白了。
莊子《人間世》中虛構的顏回請教夫子的對話,在心齋之後,夫子的話中有「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看著那個缺口,虛室生出亮景,吉祥止止。果然與暗室現象吻合,從這的手法導出的影像,再進行聯想比喻。莊子有虛室生白,墨子也注意到針孔成像,camera obscura在春秋時代已是視覺經驗,明末清初蘇州還有潘先生為修行構造此暗室以觀心之眼。這真實一面在現代想解釋「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時,則完全看不到,有如初入月室。

自白者

Taipei
在記憶力喪失前,在執著消散前,在內心的嚴審者制止前,在懶散發作前,在興致自冷前,在想像被現實擊破前,再寫上一段晚明流連大半輩子所見明光,一日一花,生動活潑的人,因為我活著,他們復生。 Freedom to informed imagination 敬請賜教 17chinenoire@gmail.com

廢話之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