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江

多年來崑曲《玉簪記》的印象總卡在〈琴挑〉一折。小生潘必正水袖一抖交叉搭在雙肩,寒.寒.寒冷了,下台前最後一句,是每每觸及玉簪記就出現的聲音和身影。一直討厭他,年少不懂事的潘必正,刺探出小尼姑陳妙常心事,那種得意,沒有深情。不過,當終於看到受寒的書生臥病了,妙常前去問病;病癒後的書生溜進妙常屋裡偷了她的心詞,二人盟誓;又看到小生被姑姑趕走,以免生事;到最後的「秋江」一別,玉簪記有了轉合,挑逗有了真情,一時有了一世。


秋江之後還有戲,不同版本都為潘必正和陳妙常譜寫下完美結局。不管是地方官判二人為夫妻,或娶進家門後,發現妙常母親已在潘家,原來二人自小訂下親,本就該是夫妻;這自然的戀愛,忘卻禮法佛門規範的情愛,又能理所當然回歸正道。


或許秋江是玉簪記最好的結尾,讓這段戀情未果。我們像陳妙常和潘必正一樣在那一刻,堅信真情,他們在自己的軌道上互相牽引,不企求世上倫常的認可。小尼妙常還是比潘生敏感而成熟,在潘生哭完一段從此被迫分開各為孤鳥之後,她提醒他道:我趕來見你,是跟你別而不分。鄭重的道別,緊固起這段情感的真實性;我要我們將來在一起。妙常的心聲,逼使自己的故事充滿未來。


以後玉簪記就只演秋江吧。撇去制式的小生小旦挑情,永遠在起伏波濤上刻舟求劍般許下諾言。

當年看的演出是岳美緹的潘必正,張靜嫻的陳妙常。很欣賞張靜嫻。



自白者

Taipei
在記憶力喪失前,在執著消散前,在內心的嚴審者制止前,在懶散發作前,在興致自冷前,在想像被現實擊破前,再寫上一段晚明流連大半輩子所見明光,一日一花,生動活潑的人,因為我活著,他們復生。 Freedom to informed imagination 敬請賜教 17chinenoire@gmail.com

廢話之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