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憶之報恩塔

 《夢憶》報恩塔一文非常奇特,其中沒有張岱親身的故事,只有時間的位置。報恩塔矗立在明朝之初,永樂年間,輝煌、簇新。張宗子精神高昂一氣呵成的堅定敍述,讓人深信必定是他親眼所見。其實,他觀景的位置在兩個世紀後。

鍾山,魯王,報恩塔安排為《夢憶》的首三篇,第一篇為君臣,第二篇為君臣和父子,都是張岱身為布衣臣子之於皇明朱姓的關係。第三篇以「中國之大古董,永樂之大窰器」破題,文中無「岱」,無「余」,而是中國相對於「海外蠻夷重譯至者百有餘國」——他在點中國與外族的關係。大內建造最高標準構成的報恩塔,九級高,八面,全塔內外造像從平面壁畫到立體雕刻到磁片拼成的塑像花紋色彩,金鋼,大神,獅象,曼陀羅曇花,光澤閃閃,還有入夜後點上的燈,外來人「見報恩塔,必頂禮讚歎而去,謂四大部洲所無也」。中國,以報恩塔之工藝文明,於彼時,天下第一。張宗子說當初製琉璃瓷片時,一式燒三份,等於燒了三座塔的琉璃,每塊磚有編號,「今塔上損磚一塊,以字號報工部發磚補之,如生成焉。」文中唯一的「今」,他設在可以補起損壞隨時回到「生成」時之燦爛;可是真正的「今」——他寫作的此刻時空——卻是明朝灰飛煙滅的野山裡,他借文字強力吞吐出國朝最初的活力,「非成祖開國之精神,開國之物力,開國之功令,其膽智才略,足以吞吐此塔者,不能成焉。」

雖是宗子風格文字,卻謹守方志的客觀側寫,如後期《夜航船》之詞條記法;景物既為敍述主題,個人不沾;然而,又不記入報恩塔落成後到他之間兩世紀間的滅起,因此又無意於方志書對景物歷史的交代。他一意在最光明最完美,古董剛製成是大窰器時。

Johan Nieuhof 南京報恩寺琉璃塔
與張宗子同時的荷蘭人Johan Nieuhof (1617-1672),是1655-1657荷蘭東印度公司造訪中國請求通商的成員,他的記錄和描繪後來編輯成一本中國遊記,An embassy from the East-India Company of the United Provinces, to the Grand Tartar Cham, emperor of China,1665年以荷蘭文出版,迅速翻成法文,德文,拉丁文,英文。Nieuhof的繪圖製成插畫,其中有獨幀南京琉璃塔,不僅塔形壯美,四周環境更是晴天白雲,方矩潔淨,遊人守禮,有如新建案景觀圖剔除四周雜景以強固遐想的手法,和萬曆三十五年(1607)刊刻的《金陵梵剎志》中大報恩寺的圖,根本兩個世界。Johan Nieuhof 所描繪的中國成為歐洲一時中國影像之本,他的書據說對歐洲十八世紀流行的Chinoiserie中國風很有影響。

張宗子之文,和Johan Nieuhof之圖,同為報恩塔去蕪存精而突出之,兩相搭配,正好為張宗子「中國與海外」之私心用意做最佳圖解。






明朝南京城聚寶門大報恩寺之址,古稱長干里,孫吳赤烏年間(西元三世紀)康居國來的僧侶康僧會居此傳播佛教,吳大帝神其事而建寺及阿育王塔,是江南塔寺之始。之後千年間,寺屢興屢毀。明成祖永樂十年(一四一二),勅工部依據凖大内式重建梵宇,並在寺中造九級琉璃塔,以報父母之恩,賜額大報恩寺。十九年後,明宣宗宣德三年,報恩塔終於在下西洋回來的鄭和監造下完工。世宗嘉靖四十五年(一五六六)二月十八日,報恩寺被落雷擊中,(有的說法是雷火自塔頂而下擊上大殿,報恩塔雖高聳但混身瓷片,吸引閃電卻能自保?)寺之二山門,前後殿周廡全燬,僅存琉璃塔和禪院香積廚。火劫多年後,湯顯祖在萬曆初年曾登上報恩塔,王世貞(1526-1590)萬曆十六年任南京兵部侍郎時,與朋友到牛首山遊玩,約在報恩寺見面,那時報恩寺還沒重建,但是琉璃塔依舊「聳出雲表,與日競麗」。王世貞非常想登塔,但寺僧覺得他「不任」不讓他上去,於是他換了便服行縢(用布把腿分別綁束,方便行走),憑小吏肩而上,才上三層,「則已下視萬雉矣」——往下已看到城牆的範圍了。「級益高,階益峻,兩股踸踔者久之。強自奮,盡九級。宮殿樛鬱,萬棟櫛歷,與平疇相映。長江如白龍蜿蜒而來,惟鍾山紫氣與天闕、方山不相伏,餘無所不靡。塔四周鐫四天王、金剛護法神,中鐫如來像,俱用白石,精細巧緻若鬼工。」(王世貞《遊牛首山記》)王世貞萬曆十八年底去世,當時爬上報恩塔頂真是拼了命的。十年後,詩僧雪浪洪恩(1545-1605)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任報恩寺住持,那時報恩塔的塔頂已斜空欲墜了。洪恩為救報恩塔,沿門持缽,行乞都市,高門小戶,金錢雲委,三年時間募得經費重修琉璃塔(錢謙益,〈華山雪浪大師塔銘〉),但顯然沒驚動工部取備用琉璃,因為周暉在萬曆三十八年(1610)刻行的《金陵瑣事》裡說「此塔未修之先,早晚日射,光彩萬狀,令人目奪。既修之後,覺光彩頓少。」大報恩寺也得重生,塔下有放生池,池上有亭,曰濠上亭,塔左而前為大禪殿。公塾、方丈、香積相鱗次。又前為藏經殿,貯經板,其内禪殿後為禪堂及請經堂,都是在萬曆三十四,三十五年(1606-07)用寺租及檀施重修。那時,雪浪洪恩法師已離寺圓寂了。

再過三十年,崇禎十一年(一六三八),張宗子到報恩寺訪友,朋友拿出宋元名筆冊葉上百幅給他看,同行的畫家姚簡叔默記畫面筆法於心中。張宗子當然錯過不了那座報恩塔,可是沒有他遊觀的任何線索。無線索是另一種線索,原因,可能,那時,報恩塔根本再也上不去了。不能再登覽的一座雄偉琉璃寶塔,擺置在千年來歷代佛寺之址上——他站在塔前仰望:真是一個大古董。

幾年後,人事全非。當年仰觀的浮想,張宗子寫下「中國之大古董,永樂之大窰器」,從那兒,直上開國鼎盛之時,報恩塔在嶄新的光輝中。

自白者

Taipei
在記憶力喪失前,在執著消散前,在內心的嚴審者制止前,在懶散發作前,在興致自冷前,在想像被現實擊破前,再寫上一段晚明流連大半輩子所見明光,一日一花,生動活潑的人,因為我活著,他們復生。 紙本著作《某代風流》《印象書》《想像書》《十七世紀廢址》 Freedom to informed imagination 敬請賜教 17chinenoire@gmail.com

廢話之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