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是十多年前的事了,那一天在中央圖書館(現改為國家圖書館)善本室,看到文俶手繪的《金石草木昆蟲狀》,從玻璃櫃下的兩隻螳螂,一路吸引,發現了從來不知道的抗戰救書故事,後來寫成一篇《端容下筆》放在《廢址》,又加上註,希望故事不滅。
大學時參加崑曲社,已經八十多歲的徐炎之老師提著 007 手提箱奔波各大學,打開提箱,內藏竹笛數管,如槍枝兩截對接,貼上竹膜,曲聲揚起,大家跟著徐老師喑啞的聲音,將古老的戲曲刻入自己腦中再鼓氣振動年輕的聲帶重新再現。
徐老師要我們儘量參加雙周舉辦的「崑曲同期」,與前輩同樂。每人出資少許,必有鹹甜點心招待,大弟子笛王蕭本耀是靈魂,高齡資深曲友、少齡入門小友,在簿子上登記要唱的哪一齣的哪一折的某曲牌,依序上場,唱功不論,笛聲總是好聽。長輩難免氣若游絲,徐老師指點,聽其韻味;遇那位唱小生特愛加重喉音的男前輩,徐老師囑咐,別學,像狗叫。
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蔣復璁先生(1898-1990)常常來同期聽曲,絕對不苟言笑的神秘小老頭兒,令人生畏。
三十多年後讀蔣先生的回憶錄,發現他是留德的,在他被指派籌備中央圖書館並進行救書大業時,他看他的上級,同樣留德的教育部長朱家驊先生(1893-1963),也如我仰望他,嚴肅,一絲不苟,決定的事,一定要做成。在知道那位嚴肅小老頭兒所成就的大事後,真想再回同期去請教他那段驚濤駭浪的過程。文化傳承之事,沒有嚴肅認真的人,沒有信念,什麼都留不住。註在這裡補上
對日抗戰時期國民政府搶救江浙藏書家古籍,得而復失,失而復得的動人故事,是國家圖書館的鎮館回憶。這些年幾次去善本書室看書時,在外邊走廊的玻璃櫃中,幸運看到當年文獻保存同志會的來往書信,政府公文,鄭振鐸先生巨細無遺的記錄,公文工整漂亮的楷書行文,一人一體。觀其內容,深深感佩前輩在侵略戰爭的緊迫中,爭取時間,積極行動,從古典藏書家的心血裡為國族保留下精神文化的遺產,這是他們的抗戰戰場,扣人心弦。現在這批書保護在台北國家圖書館,一般讀者想看原件,除非特展,門兒都沒有,只有微卷可借觀。或許將來數位檔完成後終於可看到清楚彩版書頁。
《蔣復璁口述回憶錄》,口述:蔣復璁等,編撰:黃克武,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叢刊(四十二),民國八十九年五月。
陳君葆,主編謝榮滾,《陳君葆日記》,商務印書館(香港),一九九九。僅錄一九三三到一九四九的部份。
盧錦堂,〈抗戰時期香港方面暨馮平山圖書館參與國立中央圖書館搶救我國東南淪陷區善本古籍初探〉,《國家圖書館館刊》 九十二年第二期(二零零三,十月)。
方國璇,《抗戰期間古籍搶救與古書業——以鄭振鐸與書賈間相關活動為探討重點》,國立台北大學古典文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盧錦堂。
圖書館展出抗戰救書史料時所攝的部份檔案,好像故事出現血肉之軀。(點擊照片可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