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保存同志會

居然是十多年前的事了,那一天在中央圖書館(現改為國家圖書館)善本室,看到文俶手繪的《金石草木昆蟲狀》,從玻璃櫃下的兩隻螳螂,一路吸引,發現了從來不知道的抗戰救書故事,後來寫成一篇《端容下筆》放在《廢址》,又加上註,希望故事不滅。

大學時參加崑曲社,已經八十多歲的徐炎之老師提著 007 手提箱奔波各大學,打開提箱,內藏竹笛數管,如槍枝兩截對接,貼上竹膜,曲聲揚起,大家跟著徐老師喑啞的聲音,將古老的戲曲刻入自己腦中再鼓氣振動年輕的聲帶重新再現。

徐老師要我們儘量參加雙周舉辦的「崑曲同期」,與前輩同樂。每人出資少許,必有鹹甜點心招待,大弟子笛王蕭本耀是靈魂,高齡資深曲友、少齡入門小友,在簿子上登記要唱的哪一齣的哪一折的某曲牌,依序上場,唱功不論,笛聲總是好聽。長輩難免氣若游絲,徐老師指點,聽其韻味;遇那位唱小生特愛加重喉音的男前輩,徐老師囑咐,別學,像狗叫。

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蔣復璁先生(1898-1990)常常來同期聽曲,絕對不苟言笑的神秘小老頭兒,令人生畏。

三十多年後讀蔣先生的回憶錄,發現他是留德的,在他被指派籌備中央圖書館並進行救書大業時,他看他的上級,同樣留德的教育部長朱家驊先生(1893-1963),也如我仰望他,嚴肅,一絲不苟,決定的事,一定要做成。在知道那位嚴肅小老頭兒所成就的大事後,真想再回同期去請教他那段驚濤駭浪的過程。文化傳承之事,沒有嚴肅認真的人,沒有信念,什麼都留不住。

文化間的生存競爭,比的就是「美」的「感覺」。

註在這裡補上

對日抗戰時期國民政府搶救江浙藏書家古籍,得而復失,失而復得的動人故事,是國家圖書館的鎮館回憶。這些年幾次去善本書室看書時,在外邊走廊的玻璃櫃中,幸運看到當年文獻保存同志會的來往書信,政府公文,鄭振鐸先生巨細無遺的記錄,公文工整漂亮的楷書行文,一人一體。觀其內容,深深感佩前輩在侵略戰爭的緊迫中,爭取時間,積極行動,從古典藏書家的心血裡為國族保留下精神文化的遺產,這是他們的抗戰戰場,扣人心弦。現在這批書保護在台北國家圖書館,一般讀者想看原件,除非特展,門兒都沒有,只有微卷可借觀。或許將來數位檔完成後終於可看到清楚彩版書頁。


《蔣復璁口述回憶錄》,口述:蔣復璁等,編撰:黃克武,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叢刊(四十二),民國八十九年五月。

陳君葆,主編謝榮滾,《陳君葆日記》,商務印書館(香港),一九九九。僅錄一九三三到一九四九的部份。

盧錦堂,〈抗戰時期香港方面暨馮平山圖書館參與國立中央圖書館搶救我國東南淪陷區善本古籍初探〉,《國家圖書館館刊》 九十二年第二期(二零零三,十月)。

方國璇,《抗戰期間古籍搶救與古書業——以鄭振鐸與書賈間相關活動為探討重點》,國立台北大學古典文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盧錦堂。

張錦郎,《抗戰時期搶救陷區古籍諸說述評》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五十七期 102年12月(這篇有善本書從日本救回後的故事。)


圖書館展出抗戰救書史料時所攝的部份檔案,好像故事出現血肉之軀。(點擊照片可放大)








又看到蔣先生事一則,很感人。錄於此。

蔣復璁子 1984破例來台探親

記者李怡芸╱台北專訪
2015年5月17日
旺報【記者李怡芸╱台北專訪】 1984年,與父親已分離了36年的上海教師蔣祖怡,在兩岸還屬隔絕狀態,台灣仍處戒嚴時期,破紀錄地成為進入台灣探親的第一人,這在蔣祖怡口中「兩岸高層都以人道取代政治思維」的突破,在當時卻礙於兩岸關係仍緊張而悄無聲息。 蔣祖怡的父親,正是中央圖書館首任館長,也是台北故宮的首任院長蔣復璁。「1948年,父親受任將古籍善本和部分國寶運來台灣後,就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邀請赴歐洲考察半年,再回香港時,上海已被解放,父親隻身來台,而我們5個兄弟姐妹和母親,沒想到就此和父親相隔30多年。」 以港僑身分入台定居 蔣祖怡回憶,文革那些年,「父親」確實曾是揮之不去的「包袱」,待文革結束,蔣家人則從「階下囚」翻身為「座上賓」,蔣祖怡也開始積極奔波,希望能再見一見父親。 「當時大陸規定,出境必須要由台灣的親屬提供親筆信,且寫明何時返回,但當時已身處高位的父親不可能寫這樣的信。」對此,當年上海統戰部決定破格取消這一要求;另一方面,蔣復璁在透過友人得知么兒蔣祖怡已從上海抵香港後,便寫信給蔣經國、蔣宋美齡。蔣夫人過去曾對這位文化名人在台一直獨身而特別關切,獲悉情況後便從美國打電話給時任總統的蔣經國,言明衝著蔣復璁的貢獻,以及他當時已高齡86歲卻身邊沒半個親人,務必「特別照顧」。 除了蔣宋美齡,在當時國民黨高層如陳立夫、蔣彥士等人的積極遊說下,蔣經國終在與大陸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之外,特批在香港已待了3個月的蔣祖怡,最終以「港僑」身分入台,成為兩岸相隔後獲批准入台定居的第一人。「我一待6年,得以陪著父親走到臨終。」蔣祖怡對此一直感念在心。 歷史洪流將消弭隔閡 近年遊走兩岸,身兼台灣孔子研究院副院長和上海交通大學東方藝術交流中心、世界遺產學研究交流中心顧問的蔣祖怡,認為兩岸走至今日,彼此隔閡已愈來愈消弭。「即便兩岸隔絕的時代,雙方高層都能將人道精神擺在政治之前。今天的兩岸,或台灣的藍綠之爭,在中國歷史洪流來看,就更不成問題了。」 今年9月是蔣復璁逝世25周年,蔣祖怡希望揭開這段當年不得不塵封的歷史,做為歷史的見證者,他希望讓更多人反思,拋開政治的兩岸,不論文化、親情均是緊密相繫。 蔣祖怡同時希望,整理史料後,近期將《蔣復璁先生傳記》在台推出再版,回顧先人為文化傳承的苦心孤詣。





自白者

Taipei
在記憶力喪失前,在執著消散前,在內心的嚴審者制止前,在懶散發作前,在興致自冷前,在想像被現實擊破前,再寫上一段晚明流連大半輩子所見明光,一日一花,生動活潑的人,因為我活著,他們復生。 紙本著作《某代風流》《印象書》《想像書》《十七世紀廢址》 Freedom to informed imagination 敬請賜教 17chinenoire@gmail.com

廢話之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