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變

一年半之後回到這個地方,發現變了。
在第一趟巡禮中,驚嚇發現街區上最愛的錄影帶/DVD小店 Videots 已經人去樓空,清空閉店。這意味著失去了下午出門的美好原因,和下飯的最佳菜餚。更意味失去了到店裡東翻西找與電影碰撞的巧遇,隨意亂點,不必知道片名,不必在乎導演,興之所致,信手拈來,那種強烈娛樂感,還有免費的爆米花。
並不是經濟不景氣的緣故,是那個Netflix,坐在家裡下載電影或月費郵寄租片的公司,讓街區上苦心經營的小店,從錄影帶到DVD到Blue Ray電影堆到快爆炸,什麼都找不到因此最好也別找,失去了生機。我們也逼得改變生活習慣。
第二趟巡禮中,檢查了鍾愛的舊書店Moe's。還好,跟電報街的Shakespeare Bookstore,地中海咖啡,變形蟲唱片,游民,小攤,神經病一起同在。轉角的Cody's老店面依舊不知能被什麼取代地空著。進去Moe's逛,美國出版還是令人興奮地多變,不像在台北逛書店,整批的翻譯文化,連封面都直接套用。三樓的哲學/社會科學區,少少的尋書者,一位老兄躺在A-D的哲學家跟前,揮發著體臭。買了一直注意的作家David Mitchell的新書,以及其他云云,只求老牟不倒。
第三趟長征巡禮中,發現University Press Book尚在,學術書陳列櫥窗,封面設計精良,有吸引觸感的力量。再走半小時,幾乎落淚發現北邊的Black Oak書店已經完全清空死亡,而且看起來已氣絕多月。所有吃的喝的買的都在,就是書店,被Amazon打到趴下。
等到再走到隧道之前,原來幾個可愛小店也全數結束,二十多年來存在獨特品味,棄世而去。
隧道之後的小城從來就不喜歡,所以管他的。
David Mitchell正好最近要來簽書巡迴,在舊金山有一站。以前Cody's, Black Oak都是簽書發表重要地點,現在作家不會再過海灣來此岸了。

是蕭條嗎?還是我們助長的死亡?以前CD取代唱片,至少還有CD在店裡嘩啦嘩啦被人找;可是這一次,在書和影音都被數位化在cyberspace中流動時,虛擬的便利,換得生活現實中一個又一個填不進新東西的空盪店面,從一家像疾病感染到整排,一條街垮了,一個區熄燈了。
我們讓自己變成宅男和宅女,反正也沒有地方可去。
其實,田地變成工廠,舊社區改建成豪宅,無視社會的變遷影響已成習慣,但這個地方十八個月中的劇變,似乎觸到了某個底線。有些實質且珍貴,可從接觸得到感動的物件和空間,它們的消失,終於讓人感到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