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紹興府山巔的飛翼樓,古為望海亭,三十年代模樣如此:

走馬尋訪的古蹟,無不重造於八零年代。在重建碑文上,常有一句:1966年毀。彷彿1966那場大革命前,原址立的就是明朝、宋朝、春秋當年的舊物。祁彪佳1637年寫的越中園亭記裡,有考古一欄,記了當時僅剩傳言的更古代的名人園子。就連時代不遠的徐渭,他蓋的酬字堂,到了祁彪佳寫文的時候,已經湮沒。祁文中的園子,張岱文中的人為空間,都是當代造物,換句話說:新新的。所以現在看飛翼樓,看王公池,看香爐峰,看天童寺,阿育王寺,天一閣,反正,都不是當年造物,新新的。當年,你說的當年是當哪年?寧波老照片裡,注意到三零年代寧波士紳合力重修已頹圮不堪的天一閣,還用了在寧波別處挖出的晉朝磚,所以三零的天一是晉基明魂今骨。因此,六六年紅小兵要砸的話,也非明朝物而是民國物。圖片中三十年代的府山,荒山一座,好似今日的亭山,可能墳沒那麼滿山遍野而已。然而明朝時,士大夫在此興宅造園,張岱家世居於此,夢憶中的筠芝亭,不二齋皆「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環翠軒:在府庠(今稽山中學,校園深處有亭貌甚古,但上學時不放外人進入照相。)旁。北面柳橋。即徐文長先生舊居也。亭軒數處,以曲廊繞之。侍御王咸所公所搆。今為爾吉舅讀書處。(祁彪佳:越中園亭記)